◎ 阿
〈名〉
(1) (形聲。從阜,可聲。本義:大的山陵,大的土山)
(2) 同本義 [big mound]
阿,大陵也。一曰曲阜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我陵我阿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
有卷者阿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卷阿》
在彼中阿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
(3) 又如:阿丘(一邊偏高的土丘)
(4) 泛指山 [mountain]
流自眺夫衡阿兮。——張衡《思玄賦》。注:“山下也。”
(5) 又如:阿阜(山峰,峰巒);崇阿(高大的山)
(6) 山坡 [hillside]
(7) 細繒,古代一種輕細的絲織品 [fine silks]
衣阿錫,曳齊紈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修務》
被阿錫,揄纻縞。——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
曳阿錫。——《漢書·禮樂志》。注:“細繒也。”
(8) 又如:阿錫(細的絲布。阿指細繒,錫是細布)
(9) 曲隅,角落 [corner]
四阿重屋。——《周禮·考工記》
若有人兮山之阿。——《楚辭·山鬼》。注:“曲隅也。”
周阿而生——班固《西都賦》。注:“庭之曲也。”
汾之阿。——《漢書·禮樂志》。注:“水之曲隅。”
(10) 水邊 [waterside]
丙午,天子飲于河水之阿。——《穆天子傳》
(11) 近旁 [nearby;near]。如:阿門(旁門)
(12) 地名。即今山東省東阿縣 [Dong'e county]。如:阿縞(古代齊國東阿縣所產的細繒)
◎ 阿
〈動〉
(1) 曲從;迎合 [pander to;play up to]
弗諫而阿之。——《國語·周語》。注:“隨也。”
阿鄭君之心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
行叩誠而不阿兮。——《楚辭·逢紛》。注:“曲也。”
是察阿黨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。注:“謂治獄吏以私恩,曲橈為也。”
(2) 又如:阿奉(阿諛奉承);阿世(迎合世俗);阿邑(迎合奉承的樣子);阿意(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)
(3) 偏袒 [be unfairly partial to]。如:阿好(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);阿私(偏袒;庇護);阿黨(結黨偏私)
(4) 〈方〉∶通“屙”。拉,排泄大小便 [exerete]。如:阿金溺銀(指生財有道);阿綿花屎(拖延,磨時間)
(5) 另見